产品详细
与潮汕人提起英歌舞,他们会扬起自豪笑容。老一辈潮汕人说,“只要家里有人去跳英歌,那都是光宗耀祖的呀”。
“锣鼓响,心蓬浅”,这是广东潮汕地区用来形容游神赛会时人们听到锣鼓声争相去看英歌表演的俗语。“蓬浅”意为激动,英歌舞在潮汕群众心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11月初,夕阳余晖洒进汕头市潮阳区耀明书院,落在潮阳区后溪英歌队队员们明艳的服饰和张扬的脸谱上。伴随激昂的锣鼓声,一群“英雄好汉”闪亮登场。他们挥动双槌,对敲而舞,步伐铿锵有力。舞至高潮,踏步声、扣槌声、锣鼓声、喝叫声振聋发聩,气势如虹。难怪潮汕人说,跳英歌都是有英雄气的!英歌舞也因而被称为“中华战舞”。
近距离观看英歌舞,在密集槌声与极具穿透力的呐喊声中,在力与美的对撞下,那股“中华战舞”的热血沸腾在观者灵魂深处。
一曲舞罢,少年们的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后溪英歌队队长、汕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传承人林芳武张罗着让队员们下场歇息,好准备下面的排练。
“英歌舞突然就火起来了!”林芳武感叹道:“之前都是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看到英歌舞,现在不一样了,经常收到各处的表演邀请,最忙的时候一天连轴转演十几场,今年已经演了上百场。”
英歌,也作秧歌、莺歌,以《水浒传》人物为原型,英歌舞的角色也有108名,演绎梁山泊好汉的故事,渲染和歌颂一往无前、斗志昂扬、团结战斗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
水浒题材歌舞何以流行于潮汕地区?或许源于其展现的好汉精神与潮汕精神一脉相承。潮汕先民在大海边生息,身处艰险自然环境,骨子里生来便带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精神气概。在潮汕人看来,英歌舞强悍不屈的精气神,有扬正压邪、保一方吉祥平安的作用,以此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带来更多好运势、好彩头。
“从明代开始,潮阳始有英歌。”——《潮阳县志》。据记载,英歌舞迄今有上千年历史。其源于古傩舞,在唐宋时期已有雏形,至明代大为盛行,以潮阳为中心呈扇形向外广泛传播,并在流传中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简单动作、单一套路、单调阵型向动作复杂、套路与阵型多样转变,英歌服饰、道具的一直更新迭代,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好的视觉效果。2006年,英歌舞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感谢大家都喜欢英歌、喜欢汕头。”在今年汕头小公园国际元宵灯会中,以郑梓欣为首的西门女子英歌队,身着红绿两色刀马旦装束,装扮成穆桂英、花木兰等巾帼英雄人物,踏着欢快轻盈的步伐,跃动身姿,一直在变化阵型,柔中带刚的表演“吸粉无数”。作为汕头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头槌”,郑梓欣也凭借飒爽舞姿和温暖笑容收获了无数粉丝。
“你看,双手各拿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打出节奏。”林芳武比画着动作解释,英歌舞的基本动作是“舞槌”和“击槌”。按节奏板式划分,英歌舞可分为快板英歌、中板英歌、慢板英歌3种不同流派,潮阳英歌舞则属于中快板英歌。
横槌、竖槌、挑槌、单打、对打、三面打、四面打……潮阳英歌舞的槌法名目繁多,招式有20余套,可变换出各种队形,如“双龙出海”“铁塔凌霄”“四海升平”“双金钱”“铁索股”等,并在构图中舞出许多不同的动作套式来。
细细观赏,英歌的脸谱也大有讲究。潮阳英歌的脸谱绘制主要是基于《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神秘、狞厉、威猛,色彩和图案很丰富。“红色表示赤胆忠心、正义凛然,黑色表示鲁莽耿直,绿色表示侠骨义肠。”林芳武说,比如“李逵”的黑脸、“宋江”的红脸。同时英歌还常将百兽、龙、凤等形象画在脸上,让脸谱有很强烈的个性特色。
千百年间,英歌舞传承对一招一式间的严格要求,使其从始至终保持着鲜活气势与神韵:挥槌齐眉,眼随槌动,纵胸直背,高低适中;槌花转动,脚勿虚空;斜肩过头,走势凶猛;跳如虎跃,转似旋龙。整个表演阵势有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
英歌舞流传至今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数百年来,在潮汕地区,几乎各个镇、乡、村都有自己的英歌队。
1996年11月,潮阳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而棉北街道后溪社区则是潮阳英歌舞之乡,不少年轻人从小耳濡目染,对英歌舞产生了深厚感情。林芳武便是这样与英歌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小我就跟在父亲身边学习英歌,看到了他对英歌的热爱。”
林芳武的父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传承人林忠诚,更是潮阳后溪家喻户晓的“英歌大兄”。如今,林芳武接过父亲的英歌槌。每天傍晚7点,林芳武拉下自家玻璃店铺的闸门,马不停蹄地赶往后溪英歌队的训练场。“我们不领工资,招收学员、训练都是不收取一分钱的,有时候还要‘倒贴钱’,所以教练们都还得有自己的营生。”他说。
“每到寒暑假,前来参加选拔的小孩都要踏破了门槛。”林芳武诉说着这“甜蜜的烦恼”。“我们一般先进行半个月的基础训练,再考核是不是能够合格进队。但这一些孩子们真的很努力,你能看到他们眼里的光,完全找不到理由拒绝他们。”他笑着摇头。
走进训练基地,英歌队队员们正认真地进行阵法和动作训练,几位教练在一旁仔细观看着队员的每一个动作细节。“哈!”“哈!”一名个头不高的小女孩熟练地挥起英歌槌,呐喊、叩击、舞动,眼神自信而坚定,毫不怯场。她叫姚温洵,才9岁,今年暑假进队,短短几个月便能有模有样地跳起来了。
“我们队里面最小的队员是个4岁的娃娃。”林芳武说,这些自幼受到老一辈熏陶的潮汕孩子,耳濡目染因热爱加入英歌训练,慢慢跳成少年、青年、中年……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过去,英歌有“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讲究。近年来,随着英歌舞不断推陈出新,女子英歌、少年英歌一步步拓展边界,丰富了英歌的艺术形式。“男子英歌刚猛有力,女子英歌则是刚柔并济。”林芳武说。
这份刻在骨子里的传承和热爱,让一个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脸谱背后,激荡着青春活力。
踏着日新月异的新科技发展鼓点,新一代喜爱英歌舞的潮汕孩子长大了,将英歌舞传承出了新的高度和广度。
飒爽英歌舞,在一群汕头出产的智能机器人演绎下,呆萌、酷炫又科技感十足,圈粉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年轻人。
“中国玩具礼品之都”是汕头亮丽的产业名片。今年以来,无论是在深圳的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汕头的国际玩具礼品博览会上,还是在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等众多媒体的镜头中,人们频频看到古老英歌舞邂逅年轻的潮流玩具所绽放出的魅力。
在广东群宇互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群宇科技”)展示区,一支由18个积木机器人组成的“英歌队”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海内外访客。这些身披战袍、手持英歌槌的积木机器人,起舞姿态有板有眼,配合默契。据介绍,这些积木不仅还原了英歌脸谱、戏服、道具,而且身上“武装”了舵机等精密电子元器件,通过编程,可栩栩如生地模仿真人英歌舞复杂、统一的动作。
“完全没有意料到,英歌舞机器人能在文博会上一炮走红,突然就火了!”回忆起今年5月份的深圳文博会,群宇科技总裁陈锐烽难掩自豪。
在这场全球瞩目的文化产业盛会上,群宇科技“训练”出的积木英歌舞机器人,用精致的脸谱、生动的舞姿,吸引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那时的场景,陈锐烽历历在目:“一连几天的表演几乎场场爆满,每天都要表演十几场,英歌舞机器人的主控器经常发热冒烟,电机都烧掉二三十个。”
文博会之后,陈锐烽的公司多了不少订单和活动邀约。在他看来,机器人“英歌队”的“战绩”也应归功于后溪英歌队。
“为了不给非遗丢脸,我们深入后溪英歌队去了解英歌舞的历史、舞蹈动作、脸谱细节,力求在机器人的表情、动作设计和队形等方面还原传统英歌舞的神韵。”陈锐烽说,“一开始我们心里没底,只制作了宋江、关胜、时迁等知名度较高的人物,现在这支英歌队已经拓展到了36个角色。目前我们还在对其进行持续不断地调试和训练。”
对于林芳武而言,看着机器人“英歌队”一天天成长壮大,也如同看着自己训练出的孩子一般欣喜不已,“群宇科技的开发团队经常来训练基地研究动作、脸谱的细节,前前后后跑了十几趟。感谢今天的新科技,让海内外更多人知道了潮汕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