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史称度量衡”起源于商品交换服务于贸易往来和统一市场。今天从日常交易的电子秤、水表电表、加油机、充电桩到数字化领域的算力算效测评、AI可信测量从进出口大宗贸易的管道石油和天然气流量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测量再到先进制造业芯片级超精密都对计量提出慢慢的升高的要求。
时间: 2025-01-08 10:43:16 | 作者: fun88体育网站
产品详细
计量,史称度量衡”,起源于商品交换,服务于贸易往来和统一市场。今天,从日常交易的电子秤、水表电表、加油机、充电桩,到数字化领域的算力算效测评、AI可信测量,从进出口大宗贸易的管道石油和天然气流量,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测量,再到先进制造业芯片级超精密测量,都对计量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自诞生之初,计量的根本使命就是建立度量单位和标准器具,据此统一交易规则、建立市场信任。只有精准计量,才能构筑市场信用,避免市场欺诈,实现公平交易,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统一大市场。
到国家统一古时,人类通过“布手知尺”“掬手成升”“迈步定亩”等原始计量手段,衡量商品之数量与价值,建立起简单的商品交易规则。《周礼·地官司徒·司市》记载,司市是市官之长,职责之一是“以度量成贾而征价”,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市场监管机构。
诸侯争霸割据的春秋战国时期,度量衡实现了区域统一,如齐国的“栗氏量”,被称为中国最早的度量衡标准器,但诸侯国之间的度量衡混乱不一,给商品交易带来很大障碍。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向全国发布统一度量衡诏书。《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通过向全国各地发放度量衡标准器,设立严格的检校制度,确保全国度量衡统一。汉承秦制,随后唐宋、直到清初,度量衡一直被中央严格管理,旨在统一土地税赋和市场交易规则。那时,国家统一度量衡是政令通畅和经济繁荣的保证,成为历代王朝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
纵观古今中外,计量成为人类社会群体逐步扩展和更加结构化的强大黏合剂。计量及其普遍适用的能力被视为权力的象征,能带来人与人之间的归属感和信任。在古代欧洲,查理曼大帝、亚历山大大帝、路易十四、摩西等历史上的君王都试图统一度量衡,但均以失败告终。到了近代,欧洲存在三种不同的度量衡体系,分别是传统尺(foot)系、肘尺系(ell)和掌尺(palm)系,仅实现了区域统一或少数的国家统一。
古代商品交易的媒介是金属货币,而金属货币的统一依赖于度量衡,既关乎金属货币重量(衡),也关乎金属货币尺寸(度),还关乎铸币用的模子容积(量)。因此,法制史专家觉得,统一度量衡是统一货币的基础,二者共同构成全国统一市场和自由交易不可或缺的公共基础设施。
18世纪,工业革命极大促进了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使统一各国计量单位提到议事日程。18世纪末期,法国率先创立“米制”,并逐渐向其他欧洲国家推行。19世纪中期,世界博览会主办方希望能够通过国际贸易来建立统一的度量衡国际标准。1867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世界工艺博览会期间,一大批科学家、企业家组建了度量衡委员会,专门负责建立统一的度量衡国际标准。1875年5月20日,17个国家签署了《米制公约》,决定设立国际计量局(时称“万国权度局”)。自此,“米制”在整个世界广泛传播,并被普遍接受。
经济全球化极大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和全球贸易的自由化发展。据统计,超过80%的贸易一定要经过计量才能实现。为满足世界贸易组织(WTO)关于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要求,1999年,38个《米制公约》成员国和2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共同签署了《国家计量基标准和国家计量院颁发的校准和测量证书互认协议》(MRA)。2011年,国际计量局(BIPM)、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四大国际组织共同签署了支撑全球贸易公平便利发展的《计量溯源性的联合声明》。该声明业已成为各成员国或经济体以及国际贸易伙伴普遍遵循的根本原则和行为准则。2018年起,国际法制计量组织证书互认体系(OIML-cS)正式在全球实施,旨在实现计量器具法制要求的全球一致性。至此,在《米制公约》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上,实现了计量标准、计量器具、测量数据的国际互认,即“一次测试、一张证书、全球互认”,为畅通国际贸易、促进经济一体化提供计量保障。
计量单位及国家计量体系需要得到国家权威正式确认,以表达国家意志。据统计,世界上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计量有关要求。如英国《自由大》第35条规定:“全国应有统一之度量衡。酒类、烈性麦酒与谷物之量器,以伦敦夸尔为标准;染色布、土布、锁子甲布之宽度,应以织边下之两码为标准;其他衡器亦如量器之规定”;再如《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宪法》第73条规定,对“通货、货币与造币制度、度量衡,以及时间标准制的决定”联邦专有立法权。此外,世界各国普遍制定了计量法,如英国和日本的《计量法》、德国的《测量与检定法》和《单位与时间法》、俄罗斯的《关于保障测量一致性的法律》、韩国的《国家标准框架法》、印度的《法制计量法》等。尽管立法体例与法律称谓不同,但这些立法均旨在为计量单位及国家计量体系提供统一的法治保障。计量立法具有国际共识,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和国际计量局(BIPM)于2020年联合发布了《国家计量体系——制度建设和法律框架》,该文件属于国际示范法范畴,对各国计量法律制度建设具备极其重大指导意义。美欧国家都成立了国家计量机构(NMI),并赋予明确的法律地位和法定职责,作为负责全国计量统一工作的中央机构和国际计量活动的国家代表,如成立于1887年的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成立于1901年的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这些机构在历次工业革命和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已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
我国在建国伊始就着手建立统一的计量制度。1950年初,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设立度量衡处,负责全国计量统一工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国家计量局,重要职责是计划和掌管计量公制的推行”。1959年,国务院公布《有关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1985年,《计量法》出台,明确国家实行法定计量单位制度,建立计量基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及计量检定等制度体系,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奠定了计量基础。
2022年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研究表明,全国统一大市场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出口企业国内链长的扩张,有效拓展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长度。计量贯穿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始终,通过准确统一的量值溯源链,从最底层保障供应链的稳定可靠。在高度分工和专业化的市场条件下,从配套零部件的研制,到中间产品的制成,再到最终产品的组装,甚至到产品的售后维护保养,必须保障供应链不同环节量值统一、准确可靠,确保不同厂商供应的产品精密对接,以保障质量与安全。
美国NIST关于计量的经济效益研究认为,计量可以轻松又有效提高组织的生产率。计量越精准,从测量到控制的反馈越快,对效率、质量和生产率的影响越大。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PL)报告数据显示,企业通过国家测量体系(NMS)支持开发或改进新产品和进入新市场而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约88%的企业改变了产品或流程,约18%的企业创新性颠覆了整个行业。其中,约32%的企业认为,假如没有计量实验室的支持,他们的产品或服务将不复存在。因此,计量对企业技术与产品创新、融入整个产业链供应链、提升行业竞争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以大飞机和集成电路两个产业为例进行分析。
大飞机的研制是一项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据统计,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由65个国家的1500个大企业和15000个中小企业提供。面对如此庞大的供应链,确保供应链不同环节产品、材料及器件的量值统一和准确可靠成为最要紧的麻烦。为此,飞机制造商要求供应商应通过航空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其中的AS9100标准对溯源到国际或国家测量标准”依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进行校准和检定”作了明确规定,以确保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的量值统一和准确可靠。各供应商必须独立建立精密测量实验室或寻求第三方计量实验室,支撑其产品相关测量数据与量值溯源链保持等效一致,以融入整个供应链(见图1)。可见,准确统一的量值溯源链保障了大飞机研制供应链的稳定可靠,这是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增强全球供应链影响力的底层逻辑。
集成电路产业具有复杂而庞大的供应链体系,对各种零部件参数的量值统一和准确可靠性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如,仅用于集成电路制造环节的光刻机设备上的一个激光反射镜部件就有108项尺寸公差和62项形状、位置、方向公差,还有内部应力等技术参数要求,整个光刻机设备更有超过3万个光机零件,对每一项参数的测量均需要依据国家或行业测量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量值溯源,以确保原材料、零部件、产品组件等满足性能和质量发展要求。从芯片供应链来看,材料供应、硅片生产、晶圆制造、测试封装等多个环节都需要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标准物质、标准参考数据及计量技术规范的支撑保障(见图2)。因此,要着力提升更小尺度、更多维度和更多参量的计量能力,全面强化计量支撑保障能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基本相适应的国家计量体系。
在制度建设方面,形成以《计量法》为核心,以计量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法律规范体系,为国家计量体系建设与运行提供了法治保障。同时,建立了全国统一管理体制和全国计量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了统筹协调功能,形成协调统一的计量工作体系。
在技术体系方面,确立了以计量基准为最高量值依据、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为主体、计量技术规范为保障的全国统一的量值传递溯源体系。成立于1955年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是国家最高的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测量体系源头,各级地方政府设立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是重要技术力量。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实现时间频率、温度等科学计量部分领域国际领先,为国际单位制(SI)基本单位重新定义作出关键性贡献。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和瓶颈问题,强化计量支撑保障,服务产业创新和质量提升,取得显著成效。
在国际合作方面,我国专家长期担任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亚太计量规划组织(APMP)和亚计量合作组织(COOMET)重要职务。国际交流合作和技术援助持续开展,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目前,我国获得国际承认的校准测量能力(CMC)位居世界前列。
习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向极宏观拓展、向极微观深入、向极端条件迈进、向极综合交叉发力,不断突破人类认知边界。”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前沿技术集中涌现,引发链式变革。国际单位制(SI)量子化变革以来,国家测量体系呈现出计量基准量子化、计量单位数字化、量值传递扁平化、测量手段多样化和计量空间多维化等特征,给工业时代缔造的传统等级式量传体系带来严峻挑战。
近年来,美欧大国纷纷制定实施量子化时代的国家计量战略,旨在抢占国际计量体系未来发展制高点。如2022年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大举投资NIST支持量子计量、碳测量、生物技术测量、人工智能及信息安全测量等前沿计量研发技术及应用。新形势下,亟须加强新时期计量发展的策略谋划和系统布局。
现行《计量法》对计量科学技术创新和新兴经济业态的制度设计相对薄弱,基本理念、调整范围、规制措施等难以应对数字化时代的变革与挑战,不能有效满足新产业、新业态、新基建等新基础设施发展和数字化时代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需要。
部分计量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尚存不足、短板明显。高端计量设备和核心技术的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较弱,高精密测量仪器、核心零部件、智能化嵌入式软件等对外依赖度较高。面对国家重大需求和新兴起的产业发展,计量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对“探索推进计量区域中心建设”“逐渐完备国家计量体系”“开展计量国际交流合作”等提出了总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新时代新征程上,亟须积极构建数字化时代的国家计量体系,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夯实计量之基。
数字化时代,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已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和社会服务管理等各环节。应尽快修订完善《计量法》,构建数字化计量法律框架,建立数据计量法律制度,适应数字化时代新需求。建议加强对数字计量、网络计量、智能计量等新兴领域和标准参考数据等内容的规制。通过立法,明确数字计量的标准、程序和责任,以保障计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明确对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使用进行计量监管,以确保数据计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随着国际单位制(SI)量子化变革,发展量子计量技术成为新趋势。我国应加大对量子计量技术的研发投入,建立量子计量基准和可分发计量标准,推进量子计量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持续提升我国在国际量子计量领域的竞争力。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建设智能计量实验室,通过实现自动化校准、实时监测和智能分析,为各行业提供高效的数字化计量服务。
加大对计量科学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研发投入,依托国家计量技术机构设立国家实验室或全国重点实验室,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等战略新兴起的产业,统筹强化关键核心计量技术攻关,扎实推动计量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的策略为目标,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依托计量技术机构,联合高校和头部企业,设立若干区域计量中心,实现计量能力、测量资源的区域化拓展和一体化发展,促进计量资源的共享与共用,提升计量服务效能,为区域重要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计量支撑。
积极参与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国际法制计量组织(OIML)等国际计量组织的工作,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制定,慢慢地加强全球计量科学技术创新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的计量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计量技术援助走深走实,为畅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大循环提供计量保障。